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动态 > 正文

全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核心医院

全力打造淮海经济区核心医院

2011-02-24 不详

抢抓机遇 乘势而上

 

  近年来,徐州市中心医院始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医生为轴心、以服务献爱心”的服务思想,为病人提供了优质、高效、安全、方便的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后获得江苏省两届“十佳医院”、江苏省“卫生行风先进集体”、“江苏省卫生行风示范点单位”、江苏省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卫生文化建设先进单位、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江苏省首批基本现代化医院等荣誉称号。2008年门诊量达110万人次,出院病人4.67万人次,手术病人1.80万例次,业务收入突破6.2亿元,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我市实现老工作基地振兴提供了有力的医疗保障。

  一、医院发展现状及成效

  徐州市中心医院(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徐州医院,徐州医学院临床学院,始建于1953年,前身为徐州专署门诊部、徐州专区医院,1983年地市合并后更名为徐州市第四人民医院,2003年经批准增挂徐州市中心医院牌子,2006年3月更名为徐州市中心医院。医院取得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设施设备建设发展迅速。

  拥有固定资产4.72亿,建筑面积8.8万多平方米。现代化门急诊外科大楼高19层,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实现了办公、通讯、信息、消防自动化和管理智能化。拥有一流病房设施和按国家级标准装备的ICU、CCU、NICU、EICU病房,具有较强的院前、院内综合急救能力。拥有荷兰飞利浦PET—CT、64排螺旋CT、1.5T核磁共振、心血管造影机、瑞典医科达直线加速器等万元以上医疗仪器设备810余台件。

  (二)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成果丰硕

  现有在编职工1571人,其中高级职称301人,中级职称471人,博士、硕士研究生133人。核定床位1400张,设有29个病区,36个临床科室,15个医技科室,3个研究所,12个硕士生培养点。徐州市医疗急救中心、交通事故抢救中心设在我院。心血管内科、核医学科为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心血管内科、核医学科、骨科、影像科、肿瘤专业为徐州市医学重点学科。ICU、普外科、泌尿外科、妇产科、神经外科、康复科、口腔科为徐州市临床重点专科。

  (三)医院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著

  建立起精简高效、权责统一的管理体制,全员实行聘用合同制,管理干部竞争上岗,专业技术人员评聘分离;建立起职责明晰、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运行机制,坚持院科两级管理体制,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的行政、医疗管理和科研教学、科室发展工作,科主任对院长负责,主诊医生向科主任负责;实行多劳多得、优劳优得的多元化分配激励机制,充分体现高技术、高责任、高风险的劳动价值。

  (四)医院规划日趋科学合理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决策、超前设计、分期建设”的科学发展观,对医院进行整体规划设计,以“一心两翼三带”为主线,注重功能布局合理,对医院建筑空间和轮廓设计进行家庭化、园林化、艺术化处理,营造了情景如画的外部环境和温馨平和的空间情调。

  (五)医疗服务满意度高

  成立住院病人服务中心,帮助病人从入院、住院到出院全程生活服务。在全国率先实施住院医疗费用一日一清单制度清单制,把病人满意作为第一目标,让病人感受到医疗服务的优质、高效、安全、价廉和方便。积极开展医患沟通,充分尊重病人知情权,门诊病人和住院病人综合满意度分别达到95.4%、95.6%。

  二、医院发展面临的形势分析

  徐州市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医疗服务辐射至苏鲁豫皖四省接壤地区近20个地市、147个县区,约1.2亿人口。徐州市医疗中心建设总体目标是,建设成为淮海经济区领先、江苏省内具有品牌影响、能够适应徐州市特大城市发展、适应本市及周边地区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医疗服务中心,基本达到服务观念现代化、设施设备现代化、医疗技术现代化、人才队伍现代化、医院管理现代化,成为淮海经济区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化医疗中心。在整个医疗中心规划中,徐州市中心医院的功能定位是核心医院。综观我院发展的整体形势,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但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

  从医院外部环境来看,今年是新医改启动的第一年,党和政府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文件政策陆续出台。新医改的关键在于公立医院改革,可以说,公立医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医疗市场影响不可忽视,徐州返乡农民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有所减少,本市劳动密集型企业经营状况不容乐观,对医疗服务需求相对减少。随着人民群众对医疗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尤其是社会舆论对于医院炒作的比较多。从竞争的角度看,徐州市其它几家综合医院各有特色,各有优势,都在谋求新的发展。

  从医院内部环境来看,我院有三个比较竞争优势,即硬件建设在全市比较好;综合实力比较强,品牌优势好;在人民群众中的口碑好,亲和力强,服务态度好,满意度高。从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我院还有制约医院发展的瓶颈问题,如政府补偿机制需要完善内涵,学科建设需要加强,科研论文档次需要提高。这些都急待在今后医院建设与发展中得到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三、医院战略定位与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医院发展的关键时期,我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新的医改方案为准绳,紧紧围绕构建淮海经济区医疗中心的目标,坚持为人民健康服务为办院宗旨,坚持公立医院办院方向,实施树名医、创名科、建名院“三名”战略,实施质量立院、科教兴院、人才强院和从严治院的办院方针,以病人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创新求发展,走优质、高效、低耗的发展道路,全面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为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提供强有力的医疗保障,使党和政府满意、员工满意、患者满意和社会满意。

  总体目标:把医院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省内一流、淮海经济区领先,具有品牌影响、能够适应徐州市特大城市发展、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服务需求的、比较完善的医疗保健机构,全面达到服务观念现代化,设施设备现代化,医疗技术现代化,人才队伍现代化,医院管理现代化。

  (一)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大力推进医院服务观念现代化

  根据医院发展的需要,适度扩大医院发展规模,采取多种形式开办医院分院或其他医疗联合体,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积极开展人性化服务,加强医患沟通工作,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规范医疗服务行为,增强职业忧患意识,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应的热点、难点以及“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加强门急诊建设和医技科室管理,优化门急诊流程,强化服务意识,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积极开展医前、医中、医后全员全程全方位优质服务。加大对社区医疗、农村医疗的援助,促进城乡医疗的共同发展,不断提高医院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患者的满意度、忠诚度。 

  (二)始终坚持品质第一的要求,大力推进设施设备现代化。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11万平方米内科医技大楼和2.1万平方米科技教学综合楼建设步伐,改善供应室和制剂室条件,改善科技进修、教学、实验室条件,调整病床设置,通过4-5年左右的时间,全院实际开放病床数达到2500张以上,进一步改善病人的住院条件,缓解“看病难、住院难”问题。在现有医疗仪器设备的基础上,购置256CT、3T核磁共振、平板数字血管造影机等大型仪器设备。更新和新增常规监测检查、治疗仪器设备和开展新业务、新技术项目所需设备投入。对麻醉科、ICU重症监护仪器、检验设备、彩超、呼吸机、监护仪临床和检验设备及时更新换代。

  (三)始终坚持创新一流的思想,大力推进医疗技术现代化

  高度重视技术创新,打造“拳头产品”,创建“人无我有,人有我精”的特色优势项目和新的技术支撑点,瞄准微创医学、急救医学、脏器移植、生物工程等医学前沿。积极支持今天的核心业务技术,大力培植明天的增长业务技术,精心培育后天的种子业务技术。建设以内科为基础,外科为龙头,以省市重点专科、优势学科为重点,带动其他学科全面发展。对省、市重点学(专)科给予重点支持、政策扶持,力争3-5年内再创建5-7个省重点专科,5个市医学重点学科,12个市重点专科。全力做好推荐心内科申报全国重点专科工作。在心内科、心外科、心血管病介入诊疗中心的基础上,组建心血管病医院。积极筹建介入治疗研究中心和心衰治疗研究中心。在肿瘤外科、胸外科、放疗科、肿瘤内科、肿瘤介入科的基础上,组建肿瘤医疗中心。加强院急救医学中心、生殖医学中心、核医学中心学科建设,形成学科集群力量。强化骨科、普外(胃肠、甲乳、肛肠)、神经外科、胸外、泌尿外科、妇产、儿科、口腔科、眼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等科室的优势地位,突出呼吸内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肾内科、血液内科、风湿科、中医科等科室的强势地位。建立科教发展基金,每年按业务收入的0.5%增长。中标省级及其以上科技项目6项;获得省级及以上科技成果奖7—8项;获市科技进步奖每年不少于5项,省医学新技术引进奖每年不少于5项。

  (四)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战略,大力推进人才队伍现代化

  加强人才培养和梯队建设,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大实施人才战略的力度。培养15—20名省级、国家级学科领域具有领先水平、有一定知名度的医学专家;培养选拔30—50名在本市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50名左右35岁以下的学科带头人后备人才。要求具有博士学历(学位)人员占研究生人数的20%以上。  

  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实施灵活的用人机制。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做到培养人才,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心内科、骨科、急救医学、肿瘤、消化科、普外科、神经外科等专业科室重点引进临床与科研相结合的博士人员每专业2—3名,引进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能促进专业发展的学科带头人3—5名。新遴选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30人,创建3—5个硕士学位点。争取开展博士研究生教育,积极申报护理研究生的带教基地。

  (五)始终坚持科学管理出生产力的观点,大力推进医院管理现代化

  加大医院营销战略,树立市场意识、营销意识、危机意识,尽快构建全方位覆盖淮海经济区的医疗发展五大联结通道。

  一是成立对外联络服务中心,建立新型农民合作医疗制度、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通道。以徐州为圆心,加快对半径100公里周边城市的辐射。范围包括江苏的连云港市、宿迁市,安徽的宿州市、淮北市,山东的枣庄市、济宁市的微山县,河南商丘市的永城县,共涉及8个地级市,总人口达5000多万人,面积5.8万平方公里。所有医保、农保均实行双向转诊,积极为他们提供一流的医疗服务,使淮海经济区到徐州打工的农民工和到徐州创业的老板医疗有保障。

  二是成立疑难病症会诊中心,建立疑难病人诊治绿色通道。开展远程医疗会诊,与北京协和医院、上海瑞金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建立业务关系,邀请国内一流医学专家参加,建立疑难病症专家库,就疑难病患者的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与专家联系,开展疑难病症诊治,既便捷又经济。同时由我院各学科带头人牵头定期组织淮海经济区疑难病会诊,提高各学科水平,解决老百姓到大城市看病难的问题。

  三是成立学术活动中心,建立学术交流合作通道。充分利用徐州区位优势,组织全院各科与我市及周边城市各医疗机构建立学术活动中心,定期、不定期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共同提高学术水平。

  四是成立人才培训中心,建立人才培养使用通道。充分利用我院专业技术人才优势,急基层医疗机构之所急,帮基层医疗机构之所需,成立基层医疗人才培训中心,加大对我市及周边地区基层医疗人才的免费培训工作。

  五是成立中心实验室,建立科研攻关通道。将院心血管病实验室、核医学实验室、生殖医学实验室、肿瘤实验室资源进行整合,成立中心实验室,对外开放,与国内外先进实验室联合,共同开展科研项目合作,提高医院整体科研水平。

  继续深化人事与分配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内部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科学的业绩评估和奖励制度,推进用人制度改革,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建立有激励、有约束、有活力的管理机制。加强医院管理,向管理要质量、要效率、要效益、要人才、要秩序。

  健全有效的医疗护理管理体系。畅通管理网络,加强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医疗安全。健全医疗护理质量管理与持续改进考核新标准,落实不良事件报告制度,实行单病种路径管理,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与效率。

  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信息技术推进医院管理部门办公自动化的实施,逐步实现数字化医院。对HIS系统进行全面升级,逐步完善PACS系统和LIS系统,争取在2010前通过国家信息化示范医院评审的验收。加强网站建设,扩大对外医疗信息发布,提供医患交流平台。

  推进医院文化建设。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不断提炼和宣传具有中心医院特色的价值观念、医院精神、医院信念、医院宗旨、医院理念、医院规范等,全面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创建“学习型医院”,精心打造中心医院品牌,营造团结向上的团队精神。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我们坚信,在各级党委和行政的坚强领导下,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院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作为区域性医疗核心,徐州市中心医院将以崭新的风貌昂首屹立在淮海大地上,为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振兴徐州老工业基地,保障人民健康作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