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服务 > 新技术应用 > 正文

颅内动脉瘤比肿瘤更凶险

颅内动脉瘤比肿瘤更凶险

2010-08-31 介入放射科

病例

  一位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亲身经历

  王阿姨今年58岁,近几年经常出现头痛,有时整夜不能睡觉,一直以来,王阿姨都是吃点止痛药后能缓解一点。今年6月初,王阿姨实在忍受不了剧烈的头痛,便到医院神经内科检查,经头颅磁共振检查之后发现,王阿姨的头颅里长了个动脉瘤。需要立即进行手术。 

  但比较棘手的是,王阿姨的动脉瘤长在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海绵窦是一段特殊的静脉,包绕着通过海绵窦的颈内动脉,以往没有介入治疗时,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发生病变外科治疗极其困难。要治疗颈内动脉必须切开海绵窦,这时海绵窦内的血液就会弥漫在手术视野内,手术就不得不在血泊中进行,很难看清病灶,进行得极其困难,很容易产生并发症。自从介入技术发明以来,介入就是海绵窦区血管病变治疗的第一选择。

  正在王阿姨和家人一筹莫展时,有人给她们介绍了徐州市中心医院介入科的李国均副主任医师,说他是这方面的专家,在颅内动脉瘤、颈内动脉海绵窦瘘、颅内静脉畸形的介入治疗方面有较深造诣。李主任仔细分析了王阿姨的病情,表示只能选择介入栓塞的方法进行治疗。但是由于动脉瘤颈很宽,直接填塞弹簧圈很容易从动脉瘤内溢出,导致颈内动脉闭塞,影响到左侧大脑半球的血液供应,形成大面积脑梗塞,产生严重并发症,严重时可因为脑疝而死亡。因此可以用支架修复病变的颈内动脉,这样,填在动脉瘤内的弹簧圈就会因为支架的遮挡保留在动脉瘤腔内,在病变治愈的同时,载瘤动脉得以保持通畅。

  住院两天后,王阿姨被推进了徐州市中心医院导管室。不到3小时,李主任出现在导管室门口告诉王阿姨的家属:“手术很顺利!动脉瘤填塞的很好,造影检查已经看不到动脉瘤了,一会儿转到ICU麻醉复苏。”王阿姨转到ICU不到1小时就醒过来了,各项生理指标都很正常。两个多小时后,就被转到普通病房了。除了右侧大腿根部有一块敷料以外,王阿姨跟没做手术一样。术后第1天拆掉敷料,右侧大腿根部只有一个不到3毫米的切口,第4天就康复出院了。

解析

颅内动脉瘤,不是肿瘤却比肿瘤更凶险

  “颅内动脉瘤并不是肿瘤,而是血管的异常隆起,就像是在脑血管壁上吹起的一个‘气球’,”李国均副主任医师介绍说,“大部分患颅内动脉瘤的患者,其血管本身就存有结构的薄弱和缺损的情况。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劳累、用力排便、举重物、上楼、性生活等诱因的刺激下,气球随时可能因为血压突然增高,引发破裂。颅内动脉瘤平均直径都有4-5毫米,超过1厘米就为大动脉瘤,超过2.5厘米者为巨大动脉瘤。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常引起脑血管痉挛和脑肿胀。轻者剧烈头痛、恶心、呕吐,重者昏迷甚至有生命危险。如果出血量很大,病人就可能死亡。

  第一次颅内出血的病人大约有30%会因为出血过多而死亡;再次颅内出血的病人大约有70%因治疗无效死亡;第三次颅内出血的动脉瘤病人经过积极抢救能存活下来的凤毛麟角了。不过动脉瘤病人经过积极治疗——开颅行动脉瘤夹闭治疗,或者介入栓塞治疗——预后还是比较好的,尤其是介入治疗不需要开颅,通过血管进入颅内,在几乎没有任何损伤的情况下就可将病治好。

  由此可见,颅内动脉瘤是一种十分危险的疾病。据调查显示,30%-40%动脉瘤病人,出血后未来得及到医院就已死亡。更严重的是,出过血的动脉瘤再次破裂的机会及危险程度均大大增加,有40%-60%的病人会在动脉瘤出血后的一个月内再次发生破裂,而第二次破裂后死亡率为60%-80%。所以,颅内动脉瘤就像是埋藏在人脑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爆炸的危险。

提醒

突发头痛应警惕颅内动脉瘤

  可以引起头痛的疾病很多,大致可分为原发性头痛和继发性头痛两类。目前,原发性头痛也被称为特发性头痛,具体病因不明,常见的原发性头痛有偏头痛、紧张性头痛等;继发性头痛则包括各种颅内病变(如脑血管疾病、颅内感染、颅脑外伤等)引起的头痛,以及发热、内分泌紊乱、滥用精神活性物质(如酒精、毒品以及某些影响中枢神经的药物)等引起的头痛。

  王阿姨的的头痛就是颅内动脉瘤引起的一种继发性头痛。近年来,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它属于神经内科的急症,笑星赵本山就是因为颅内动脉瘤破裂导致蛛网膜下腔出血而入院的。

  由此可见,一旦突发头痛,切不可小视或盲目治疗,小小的头痛可能隐藏大的危险,比如颅内动脉瘤,必须及早到正规医院找神经内科医生诊治,以免贻误病情。另外,颅内动脉瘤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如果家庭成员中有人患颅内动脉瘤,其他人最好也在医生指导下通过做脑血管造影等检查来排除脑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