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服务 > 新技术应用 > 正文

口腔中“隐匿”的恶性黑色素瘤

口腔中“隐匿”的恶性黑色素瘤

2011-05-23 不详
  来自农村的患者王某,左上颌牙槽部位初起长黄豆大小肿块2个多月并伴隐痛。1个月前在当地医院拔除左上后牙,术后出血多,肿块迅速增大,易出血,口臭明显。患者来到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就诊,经口腔检查见左上颌牙龈黑色肿块约蚕豆大小,成黑色桑葚状,伴局部破溃。入院后给予肿物及上颌骨扩大切除及颈淋巴结清扫术,术中术后病理示:恶性黑色素瘤。医生提醒:面部皮肤及口腔黏膜的任何部位只要有成色素细胞的存在都可以发生恶性黑色素瘤。它是一种比较少见的、致死的含黑色素的肿瘤。
 
  口腔有“痣”易忽略   再确诊已到晚期
  目前认为,恶性黑色素瘤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种族与遗传、创伤与刺激(尤其是机械性磨擦、化学药物腐蚀以及不恰当的治疗)、日光照射、激素以及免疫相关因素等。
恶性黑色素瘤发生于口腔粘膜,常累及上颌牙龈、牙槽粘膜和腭部;而下颌牙龈、颊部、舌及口底等部发病者少见。恶性黑色瘤的癌前病变主要为生长活跃的非典型的交界痣或者是恶性色斑。发生恶性变的体征有局部刺激、灼热感,色素加深以及周围出现卫星灶的黑色小点及结节,病变区域扩大,生长加快和溃烂出血,突然的区域淋巴结肿大,黑色素瘤细胞恶变转移很快,因而给早期的诊治带来困难,而到症状典型确诊时均已到晚期。
 
  忽视早期诊疗 恶化癌变发展快
  口腔粘膜黑色素瘤通常为无痛性,边界不规则可以是黑色、灰色或紫红色、红色,无色的罕见。典型病损表现为多发或广泛的色素斑点伴结节性生长。单纯的斑片病损虽可见到,但结节型或表现为色素性龈瘤者占到50%以上。约1/3的病例可见溃疡,骨侵犯常见。许多报道证明结节性病变之前长期存在黑变病,病史可达10年。口腔病损就诊时常为晚期,约75%的患者有淋巴结转移,50%有远处转移,通常转移至肺部或肝脏。中年以上患者多见。在早期局部呈棕色或黑色的扁平斑点或斑块,在一段时期后(有的可达数年以上)范围迅速扩大,颜色加深,伴发炎症等。出现溃烂改变的都是恶变象征。
  临床分为四期:色素加深为Ⅰ期;局部增长为Ⅱ期;区域性淋巴结转移为Ⅲ期;远处转移为Ⅳ期。疗效最好的是Ⅰ期。然而口腔恶性黑色素瘤的预后比皮肤发生的差。
 
  重视自我检测 无须谈“黑“色变
  黑色素一旦有改变,无论发生于身体何处均应早治疗。口腔黏膜恶性黑色素瘤要积极谨慎处理,不要轻易做切取活检。目前主张综合治疗,包括局部冷冻或扩大切除、颈淋巴清扫、化疗及生物治疗等。
恶性黑色素瘤并非不可治,但要重视自我检测及早预防。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在口腔恶性黑色素瘤及黑色痣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方面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并与上海九院相关专家有着深入的学术和临床治疗方面的交流,能更好的为广大患者服务。
 
口腔科  李志萍  主治医师  咨询电话:15351687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