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急救
我在急诊科工作17年,这期间抢救溺水的病人不计其数,但有两例,值得介绍给大家,共同反思。
一例是一个17岁的男孩,家住市区,刚放暑假,爸爸带他到云龙湖南岸一个僻静地方学游泳。湖水清凉,两人在浅水区很惬意,儿子不满足于停在浅水区,自行往深水区走,父亲正要阻止,却见孩子突然往下一沉,看不见了。父亲眼疾手快扑过去,抓住了孩子的头发,把他拽上来,但他已经没有了呼吸。父亲是知识分子,心里还在犹豫该做些什么,却听岸上的很多人在大声疾呼:“快送医院!”一个热心人发动汽车,帮着把孩子抬到车上,开足油门,一路呼啸着向中心医院疾驰……
另一例是一个9岁的男孩,家住农村,暑假里被送到大姑家玩。小家伙和姑家的小表哥一起到水库去玩水。水库旁边很多的孩子在戏水,小家伙看着大家一个个扑通、扑通地跳下水很开心,也跟着小表哥一起跳了下去。小表哥知道他不会游泳,浮上来看到小表弟不见了,急忙扎到水里寻找。河水有两米多深,小家伙已静静地躺在河底的鹅卵石上。小表哥吓得蹿上来大声呼救,河边洗衣服的妇女们听到立即到村子里喊人,很快,几个村里的青壮年飞奔过来跳下了河,可是小调皮光着脑袋,光着屁股,像个泥鳅一样不好捞,扎了三个猛子都没抓住,终于第四个猛子拽着大腿给捞上来了。一个大叔上岸之后把小家伙往肩膀上一扛,拼命向100米外的一个医务所跑去。一个老医生赶紧给他做了心肺复苏,随即把他急速转到了中心医院……
说到这里,大家关心的肯定是两个孩子是否都救过来了。很可惜,只救回了一个。是谁被救过来了呢?很多人都认为应该是17岁的孩子获救了,实际上是9岁的孩子。
两人上岸的时候都已经没有呼吸,载着17岁孩子的车从云龙湖开到市中心医院,加上堵车,共计花费了近半小时。人的黄金抢救时间是呼吸心跳停止后4-6分钟,6-8分钟后脑死亡就不可逆转了。虽然医护人员为这个年轻的生命努力了两个多小时,一个灿烂的生命还是凋谢了。9岁的孩子虽然捞上来慢,但他得到了及时的急救,那个大叔无意中把他往肩上一扛,一跑一颠中,水被控出来,心肺也得到了冲击,并且得到了老医生更专业的的心肺复苏。虽然他被送到医院时脑水肿、肺水肿,医师下了病危通知书,但经过一夜的救治,用了将近半桶的抢救药后,小调皮最终脱离了危险,第二天已经坐在病床上哭闹着向妈妈要西瓜吃了。
大家一直惋惜那个17岁孩子生命的逝去,如果他也能得到及时的现场急救,那么他的好转会更快,并且不会留下一点点后遗症。但是他没有给医护人员抢救的机会,看到他父亲发疯似地把额头撞出血来,看着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大的妈妈呆呆地抚摸孩子再也没有生机的面颊,医护人员心里说不出的痛……
在西方发达国家,公众急救知识普及率较高,现场急救的成功率也较高。美国每4个人中便有1人具备基础急救知识,新加坡每8人中有1人接受过急救知识的培训,在发达国家的某些地区,几乎一个家庭就有一人可以完成自救互救。
我国虽然近年来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工作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而且存在这样一种情况:急救知识和学问不成正比,一些知识分子掌握的急救知识并不比老农民高多少,几个大学生对着刚捞上来的溺水同学,只会不知所措地痛哭,不懂得如何施救。
其实现场急救技术并不比拿筷子吃饭难多少,关键在于重视程度。人人都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但都心存侥幸,认为到不了自己头上,因此掌握急救知识的意识淡薄。今后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除了建立规范化培训体系外,要强制性规定公民进行急救知识的学习,至少每年 “世界急救日” 要组织一次全民参与急救的学习和演练,强化公民自救互救意识。看着这么多的美好生命逝去,为什么不做些努力?难道要等着天人永隔时再去悔青肠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