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分院获批“三级康复医院”
为苏北首家三级康复医院
张培影院长在我院康复分院现场调研。
2011年,根据原国家卫生部对康复医学体系建设的要求,原省卫生厅对江苏省康复医学体系建设进行了部署,在南京、无锡和徐州三个城市试点建立“三级康复医学体系”,并相应成立三级康复医院。今年8月,我市顺利通过省卫计委验收,成为江苏首批“康复医学体系城市”。与此同时,依托市中心医院康复科成立的徐州市康复医院,也成为苏北首家三级康复医院。从综合医院康复科,到三级康复医院,再到社区康复,完整的康复医学体系为患者提供了康复治疗的无缝链接。康复治疗的意义何在?三级康复医学体系的建设能为患者生活质量带来怎样的改变?专业康复医院和以往康复科的区别何在?社区康复工作又是如何开展的?记者走访相关医院和医护人员,为您一一解析。
康复:让患者“更有尊严地活着”
康复医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20世纪中叶的事情。当医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手术治疗获得生存机会后,如何“更有尊严地活着”开始成为人们普遍的需求。
很多患者都曾切身感受到康复治疗缺位所带来的痛苦。例如,有不少骨折患者手术成功,很快愈合,但一活动的时候,却发现关节僵直了,活动功能丧失了,这是为什么?原因就是术后康复训练不到位。因此,有经验的骨科医生在做完手术后,极为注意患者术后的关节活动和肌力训练。
根据中国康复医学会统计,在脑血管意外存活患者中,积极康复治疗可使90%的患者重新获得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30%患者可恢复工作能力。但如果不进行康复治疗,上述两方面恢复者仅为6%和5%。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术后出院,远不是治疗的“终点”。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现实需求,已成为目前我国医疗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今年8月,我市成为全省首批“康复医学体系城市”,率先建成三级康复医疗服务体系。徐州市康复医院副院长陈伟介绍,康复不能简单等同于按摩、推拿、针灸、理疗及“动动胳膊甩甩腿”的肢体活动,而是用系统的理论及众多技术方法使患者身体残留部分的功能得到最充分发挥,达到最大可能的生活自理、劳动和工作的能力。“建立三级康复医学体系的最大意义在于,从患者接受手术治疗之前、到手术治疗之后、再到他回到家庭中,时刻都能接受康复治疗,实现无缝对接。”
记者了解到,康复治疗的整个过程应当贯穿到患者的术前、术后和出院后。按照卫生部要求,一些疾病患者例如脑卒中患者入院的第二天,医院康复科就要介入,因此市中心医院从早期康复部选派大量医生下到各病区,对需要康复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和指导。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视情况转入康复医院;对于一些容易产生并发症的疾病患者,甚至可以从临床直接转入康复医院。待患者具备一定自理能力之后,可以回到家中,接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的基层康复服务。
康复医学对于专业性和技术性要求极高,因此,专业康复医院的建设成为三级康复医学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下肢康复机器人”帮助患者行走
“上肢康复机器人”帮患者“摘苹果”
做游戏?不,是在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大厅
医院:接受康复治疗的关键环节
徐州市康复医院的成立,是依托于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的雄厚实力。
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成立于1994年,是江苏省乃至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实力雄厚的康复学科,也是江苏省临床重点专科、徐州市医学优势学科和徐州市康复医学诊疗中心。
2013年6月,经过近两年积极筹备,徐州市卫生局整合全市相关医疗资源,依托徐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的技术优势,托管徐州市老年病院,按照三级康复医院标准成立了徐州市康复医院。2014年8月,徐州市康复医院通过了江苏省卫计委的验收,成为苏北唯一一所三级康复医院。
“虽然成立只有1年半时间,但无论在康复医疗服务能力、技术水平还是科研教学培训能力方面,我们都走在了江苏省前列。”陈伟说。
12月18日,记者来到徐州市康复医院进行实地探访。在康复医院一楼训练大厅内,一个1米多高的“康复机器人”尤为引人瞩目:68岁的邓大妈正小心翼翼地操纵一只机械手臂,把屏幕上的苹果抓起放入一个虚拟的筐里。这个看似简单的动作对她来说并不容易。3个月前,邓大妈因为中风而导致半侧瘫痪,正在此接受康复训练。这个摘苹果的游戏,既需要有足够的臂力,还需要精准的手指拿捏度,是专门针对上肢功能需要康复的患者而设计的。
屏幕前,邓大妈“玩”得很投入,时而紧张,时而露出轻松的笑容。“这感觉像在玩电脑游戏一样。”她说。康复治疗师张张明介绍,这台康复机器人是医院新引进的互动式训练设备,可以提供摘苹果、接雪花等难度各异的小游戏,通过电脑屏幕向使用者提供视觉反馈,让患者在娱乐中逐步改善上肢功能。除了上肢训练,这台机器人还能帮助腰椎损伤患者进行双下肢力量练习。练习时,操作者会处于一个固定位置,通过腰部绑带保持身体垂直,上半身固定在机器上,下肢套在“机械腿”里,根据前方屏幕上的动画提示,努力调整自己的前进方向和运动力度。当患者力量不足时,“机械腿”会带着患者的双腿走,并记录数据,每天固定训练能帮助患者循序渐进恢复力量。
“这种游戏式的训练还有模拟系统,利用传感设备和屏幕设定帮助患者完成训练。”张明介绍,比如“摘苹果”游戏,患者将手臂套入感应设备,根据屏幕显示,把树上苹果放进框内,以锻炼上肢功能;“踢足球”游戏也是在患者腿部绑上感应器,患者看着屏幕中的足球和球门,模拟踢球的动作。
在康复治疗部,瑜伽球、跑步机、步态器、矫正镜、多点悬吊训练系统等各类康复器械琳琅满目。据介绍,徐州市康复医院除拥有美国GE通用新型双层螺旋CT机、可移动C型臂X光机、数字成像X光机(DR)、荷兰飞利浦血管造影机(DSA)、西门子彩色超声诊断仪、美国贝克曼库尔特DXC8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等基础设施外,还拥有国内领先的康复医疗、科研、教学设备,其中包括脑电动态监测、运动心肺功能测试和监护系统、运动功能评估与训练系统、视觉反馈步态分析与训练、表面肌电、康复机器人、作业分析评定与运动训练、认知功能计算机评测与训练、失语症计算机评测与训练、情景互动、经颅磁刺激、肌肉骨骼超声等。
“根据患者功能障碍的情况,康复师会提出治疗目标,选择适合的作业疗法,一般会从普通器材到虚拟系统,康复训练会愈加精细化,以便最大限度发挥患者残存的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张明介绍。
据副院长陈伟介绍,徐州市康复医院现拥有开放床位500张,职工476人,其中康复专业博士、硕士16人。医院共设有神经康复科、骨关节康复科、脊髓损伤康复科、心肺康复科、疼痛康复科、儿童康复科、老年康复科、工伤康复科、产后康复科、内科、外科及重症监护室等十余个专业科室。今年,又建起全国首家“亚重症康复监护单元(MCU)”,专门收治从ICU 转诊的患者,这部分患者病情比重症患者稳定,但又比普通患者严重,如果长期呆在ICU病房,无疑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而MCU的设立则有效缓解了综合医院医疗资源紧张的问题,也为这部分患者提供了专业、长期的康复治疗场所。
“很多患者尤其是脑梗后遗症等疾病患者,康复训练是他们能否实现生活自理的关键。但很多时候,康复治疗也是无法预期的,恢复到什么程度与患者的心态有很大关系。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地鼓励和纠正患者在训练中的表现。”陈伟说。为了实现最佳的治疗效果,在康复医院,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有专业的康复师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在此期间,康复师们要想尽办法调动患者的积极性。这是份体力活,更是份良心活,考验康复师耐心的同时也考验患者的意志力。
社区:帮助患者回归家庭
泰山社区定期的健康讲座,颇受市民欢迎。
治疗师一对一进行专业治疗,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康复医学对于人的健康的意义也在变化、发展,社区康复的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致力于整合起家庭、组织、社区及相关政府和非政府卫生、教育、社会服务机构的共同努力,来帮助残疾人和失能患者康复。
“让残疾人和失能患者得到康复服务,最大限度地恢复他们的肢体功能和生活技能,对于他们本人、一个家庭甚至全社会而言,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我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这个观点会被越来越多人认可。为了加快这个过程,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寻找一个科学可行的社区康复推广模式。”陈伟表示,目前,由徐州市中心医院领建的泰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在这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12月19日,记者跟随泰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来到泰山嘉园小区65岁的赵大爷家。半年前,赵大爷做了气管切开手术,不能言语,进食和排泄都要依赖器械,还存在肺部感染,体能差,甚至不能独立坐着,只能卧床,完全丧失生活自理能力。在徐州市康复医院接受了5个月的持续康复治疗后,赵大爷终于能够借助助行器独立步行,体能也大大改善,生活基本能够自理。一个月前,赵大爷回到家中,因为他的身体仍比较虚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每周上门指导他进行康复训练。
“回到家以后,社区医院的医生就上门来看我,手把手教我平时怎么生活自理,甚至细致到倒水、拿杯子的动作怎么做更省劲。他们还教我和老伴怎么对家庭环境进行改造,以便我在家里活动更方便,非常贴心。”赵大爷感激地说。
泰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朱倩介绍,该中心针对患者的不同情况提供两种康复服务:一是对于存在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和失能老人,他们会派医生到家中进行康复指导;另一种是肢体功能无碍的慢性病患者或颈肩腰腿痛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他们提供器械训练和康复治疗。她表示,社区康复体系建立并运转起来之后,将会在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减轻社会负担等方面,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编辑:张雪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