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的意义何在
从技术层面考察,其一是减量化,即减少最终进入末端处置的生活垃圾总量。我国当前生活垃圾末端处置的主要方式是卫生填埋、焚烧发电和有机垃圾堆肥。这三者之和如果下降,就是实现了减量化。前文提及的三类废弃物中,第一类和最后一类的减量化潜力都不大,只有第二类,也就是低价值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范围不断扩大,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量化。这就意味着,除非实行反对过度包装的政策,以及推广净菜进城等源头减量对策,否则减量化其实就是资源化利用。通过居民对垃圾的自觉分类,使低价值废弃物能够更有效率地得以回收再利用。
其二,是生活垃圾末端处置的无害化。我国居民的生活垃圾含水量较高,“湿答答”的。若焚烧处理,其热值较低,很可能因燃烧不充分而导致污染。在土地资源高度紧张的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垃圾焚烧是许多城市的选择。但更理想的方法,是通过居民的自觉分类提高垃圾的热值,这样焚烧才会变得更环保。
也许最重要的,是将生活垃圾分类进程视为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组织动员机制的抓手,将居民参与垃圾分类视为培育市民公共意识和责任感的过程。越现代化的城市,公共物品对于提升人民福利的作用越重要,于是也就要求居民更尊重公共秩序,更关心环境质量,更注意通过优化自己的日常行为帮助政府以更高的效率建设和维护公共物品。
必须承认,与上述要求相比,我们的市民还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生活垃圾分类要求市民以举手之劳促进环境保护,其任何涓滴进步都不仅是物质上的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更体现了千万百姓理念和行为方式的进步。
来源:中国环保网
编辑:葛馨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