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精彩专题 > 院庆六十周年 > 征文选登 > 正文

难忘外科那些人

难忘外科那些人

2013-12-04 
    1962年,饱尝艰辛的母亲因长期繁重的体力劳动不幸肠扭转,在一家医院动了手术。因为上有老下有小负担重,术后没怎么恢复就去上班,她的身体一直不能得到恢复。1966年又连着动了两次手术,我们全家都揪着心。1967年初秋,多次手术造成的肠粘连使母亲腹胀如鼓,喝一口水也会吐出来。望着母亲憔悴的面容,我心内痛苦万分。我和弟弟在邻居的帮助下,用平板车将母亲拉到专区医院。
    专区医院在奎山路西头路南,正门进去就是门诊楼。门诊楼东头往南走,西边就是一座三层病房楼,外科在二楼,母亲住在22床。母亲住上院我心里的痛苦紧张仍然未放松,我渴望着能有一个技术高超的神医给母亲治病。我母亲的床位大夫叫屈再斌,是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我的第一反应是,他这么年轻,刚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能行吗?心中十分不安。屈大夫仔细检查了母亲的病情,确定先保守治疗。一位姓王的年轻护士拿来一个木架,一个水桶大小的玻璃瓶,装上水倒挂在架子上,给母亲做胃肠减压。她细心地慢慢地给母亲插胃管,小声问母亲能不能受得住,母亲一干呕她立刻停下,停一会儿再继续插。还有护士给母亲挂水、打针、灌肠。两天后病情不见好转,屈大夫决定做手术。
    屈大夫见我老是跟着他,也不说话,他也从我祈求的眼光中看出我内心的痛苦渴望。在临进手术室时对我说:“别怕,我会认真地给你妈妈做手术”。出了手术室他又对我说:“我给你妈妈理好了肠子,排出好多大便和气,慢慢会好的”。后来,每天都有护士来给母亲打针、输液、做护理,都是一样的认真仔细。除了王护士还有蒋护士、胡护士等。护士长姓程,年龄稍大一些,她总是像长辈一样地安慰我,“不要怕,你妈妈会好的”。母亲渐渐好了起来,我也渐渐地松开了紧揪着的心。当时外科还有个大夫叫谢伯祥,上海人。是孙护士的爱人,对病人态度很好。他虽然不是我母亲的床位大夫,也常来看望我母亲。外科有两个负责打扫卫生的工人师傅,一个姓司、一个姓钟。我闲下来就帮他们打扫卫生,拖走廊,用碱水刷走廊的墙裙。母亲住院久了,我和外科的这些人相处得像一家人。
    外边天天都在游行“闹革命”,还时常有“造反派”到医院里来“革命”。但外科的这些人天天都在默默无闻地认真工作。四十六年过去了,母亲早已作古。专区医院已经成了徐州市中心医院,当年的外科病房早已从陈旧的小楼搬到高高的病房大楼,陈旧的木架、笨重的玻璃瓶早已被现代化的医疗设备所代替。我常常想起母亲,常常想起当年的专区医院,常常想起专区医院外科的那些人。
作者:孙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