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让你我心心相吸
2013-12-09
时间,会冲淡岁月的变迁,却能缔造流年的经典;热爱,能忘却伤害的斑驳,却能成就过往的执着;缘分,让距离不再遥远,让心灵不再寂寞!
六十年,匆匆走过,只有回首,才有纪念的意义。我与“她”————徐州市中心医院的故事愿在这个灿烂时刻,道与人说!
(一)
小时候,家庭条件不是很好。每每患病,父亲都会有种渡难关的感觉,但他从不表现出来,而是百般哄骗不肯就医的我。
还记得,一跨进徐州中心医院的大门,刺鼻的消毒水味都会让我的神经格外敏感,似乎尖尖的针头正对着自己。往往父亲这时候开始做我的思想工作,“让阿姨看完病后,爸就给你买好吃的、好玩的去。”多少次的欺骗,让我对这样的憧憬早已失去了渴望。
直到护士真正拿着针头,开始在我的屁股上用棉签消毒的时候,我开始真正意识到“灾难”的来临。一把搂住自己的父亲使出浑身劲儿按着我,旁边的护士开始柔声细语地说,“小朋友,勇敢,男子汉不哭。”在那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挣扎中,一种真理似乎就灌输在了我的脑海里。“男子汉不哭”,也就是多年后我明白的“男子汉流血不流泪”。
很感谢当年的护士,我虽然不明白她的名字,但是她用一种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和真知灼见的理念教育着我:要勇于让孩子知道真相,哪怕是残酷的,重要的不是逃避这种现实,而是采取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应对。
这种启蒙教育让我与徐州中心医院有了感激的缘:感谢你,当年的护士!
(二)
生命的起点,从28岁开始,这是个否命题。但可以说,我对生命有了真正认识是在弟弟的那场手术开始的。
大二的那年暑假,弟弟在后半夜总被胸闷憋醒,有时候为了不打扰我休息,他单独去庭院里呆着。劝他去医院,他总说,没事。去诊所拿了几次药,胸闷的状况只是稍微有所缓解。口服药用完,病情一如既往。
由于家里正给弟弟盖新房,同时,地里的农活又脱不开身。父亲便让我带弟弟去徐州中心医院做检查。医生拿着听诊器熟悉地在弟弟的胸前移动着,从他严肃的表情,和专注弟弟的眼神中,我有种莫名的不详预感。
最后医生的诊断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室间隔缺损,竟然是传说中的先天性心脏病。要知道,弟弟都已经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了啊!原来,弟弟自己早就有察觉,只是不影响正常工作,偶尔的胸闷以为是工作所累。
弟弟为了供我上大学,他早就辍学进了工厂,没有保障的正常体检,健康的体格平时又不怎么得病,所以,谁都没有意料到这种灾难会发生在弟弟身上。
唯一治疗方法就是手术。 手术时间被安排了下周三。医生叮嘱不能感冒咳嗽,否则影响手术。为了让弟弟尽快好起来,我格外细心地照顾着弟弟的衣食起居。
父亲每天都打来电话,问当天的情况。我回答无非就是,都挺好,每天只输两瓶消炎液,放心吧!
手术前一天,医生让家属签字,父亲和一个姨夫过来了。在医生的值班室里,我们三个人听着医生事无巨细地讲解着手术中可能发生的一切危险, 每一个“如果”和“不能保证”后面,医生都会省略,省略的内容我们都明白。
最后张强医生说,“明明知道这就是一个雷区,但我们还得趟。你们家属先商量一下,没什么意见的话就在上面签字吧”
父亲的眼泪像湍急的溪水滑过,全然没有了往日的坚强。大约十分钟后,父亲才唯唯诺诺地说,“大夫,我们先商量商量吧!”
“没什么商量的,医生我们签字,我签。”我斩钉截铁地否定了父亲的想法,我明白,此刻,他的感性正占据着理性。
从学生到老师,我握了将近三十年的笔,从来没感觉笔是那样的沉重。
平生第一次歪歪扭扭地写下了自己再熟悉不过的自己的名字。
弟弟手术的时间如期而至。
终于,下午两点钟的时候,两个护士推着车走进了病房。一身的深绿色更加剧了紧张的气氛。
弟弟微笑地坐上了手术车,在往手术室挪动的过程中,我的脚步莫名的沉重。终于弟弟被推进手术室了,同时大门牢牢地关上了。
父亲的眼泪刷然而至。
长长的五个小时的时间,每一秒钟都是煎熬。特别是最后半个小时,大家都如坐针毡。
我一个劲儿地往手术里瞅,总想透过毛玻璃看到手术里里面的弟弟。
终于,医生喊着“**家属”,我才看到我最亲爱的弟弟。
弟弟面黄如土,被一席绿单子衬托地更加安详。那种熟睡的表情,有种让人心碎的疼。身上的输液管、输血管有四五支,嘴上也缠着胶布,护士的手里间断地捏着类似呼吸机的东西。伴随着医生护士窸窸窣窣的脚步,我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弟弟被推进了重症监护室。
四天半的时间里,我每天用电话向亲戚们报着平安,同时,我又怕医生传来监护室内的消息,此时是真正的“没有消息是最好的消息。”
第五天,弟弟终于被推了出来。第一句话就是,“哥,我没事。”
在弟弟住院的二十多天里,我全程陪护,没有回家休息一天,尽管期间亲戚多次想倒班让我休息。我都断然拒绝了。因为这是我的同根弟弟,我有义务尽责,有我在,父母会更放心,因为我从小就是“小大人”。
(三)
弟弟成功躲过了术后的第一道关卡——手术感染。就在我们满心做好回家准备的时候,意外出现了。
弟弟的刀口总是不愈合。最后孟主任拿出了意见,“输两瓶蛋白吧!促进下营养,看是否会有好转。不行的话,只能重新缝合。只是蛋白属于营养药,不能报销。你们家属看怎么样?”
短短的一句话,让我对徐州中心医院的医生肃然起敬。他们本着对医生负责的态度、全心全意为患者着想的态度,对于不能报销的蛋白都会咨询患者,让我们真正想起了好多黑心医院门口挂着的醒目大字“患者之家”。这绝不是单单多花几百块钱的问题,这是医患一家的见证,尤其是在这种大医院,这只会让医术精湛的徐州中心医院如虎添翼。
住院期间,护士如沐春风的敬业态度,让患者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每次护理都耐心接受询问,对待患者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人。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弟弟的临床是位大爷,行动不便,每次更换床单年轻的护士们没有一丝厌倦,不得不让人佩服。
弟弟终于痊愈了。那天,我顿感阳光温暖。
在全程陪护的二十多天了,我见证了生命在疾病面前的脆弱,更见证了亲情在苦难面前的坚强。更重要的是,更加让我对医生的救死扶伤有了全新认识,感谢徐州中心医院的医生们!
虽然,我离开了徐州,来到了河北工作(老家徐州,父母在这边做生意,我大学是在河北上的,工作就在这边落实了)但是,从小的缘分让我对“她”永远不能忘怀。尽管我与心中的那个“她”————徐州中心医院只有短短三十年的接触,我没有办法“保护”她的过去,但我会了解、记忆“她”的过往,更会与“她”携手一生!
作者:邢东东